小時候,父母以「你還小,什麼都不懂」或「我是為了你好」等理由,干涉做的每件事或擅自幫我們下決定;
到了青春期,因為不想被討厭或排擠,總是無法拒絕朋友的邀約或請求;
長大後,認識的人越來越多了,上司或同事老是麻煩你「幫個小忙」、戀人不經同意翻你的手機、親戚不管你方不方便,串門一聊就是幾個小時、過年過節回到家,總免不了被長輩們打聽不願提及的隱私:薪水多少、什麼時候結婚……。
如果你常受這些困擾,那很可能是因為你缺乏明確的「個人邊界」(personal-boundaries)。
個人邊界指的是我們建立身體上、情感上與精神上的界限,用來保護自己不受他人的利用與侵犯,類似底線或原則的概念,讓我們知道自己可以接受什麼、不能接受什麼,以及當別人越過這些界線時該如何應對。
「缺乏個人邊界」的特徵
根據美國的心理諮詢師 Tina Gilbertson ,缺乏個人邊界,最明顯的特質就是「覺得自己需要為他人的情緒和行為負責」,經常將他人的需求和感受看得比自己的更重要,例如:
–拒絕別人時,會感到內疚。
–受到無禮的對待,也無法鼓起勇氣捍衛自身權益。
–常以別人的評論來定義自己的價值。
–別人對你求助時,覺得自己有使命幫他們解決問題。
建立個人邊界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背後隱含一個重要的道理:每個人僅應該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當你不想做一件事,就不需要為討好他人而勉強自己,因為 你自己的感受才是優先 ;有人侵犯你的底線時不要忍氣吞聲,否則 對方會一再越界,得寸進尺。只有做到這一步,你的心才會真正快樂自由。
如何建立「健康的個人邊界」
我們不僅要確立邊界範圍,也要主動讓別人知道自己的界限,防止對方踩雷。Tina Gilbertson 提出幾個核心觀念:
1. 你要清楚自己的底線,並主動提起溝通
個人邊界是很抽象的概念,要親自說出來別人才會知道。不用板著臉孔,但態度一定要堅定。
「你不喜歡別人擅自翻我的手機,讓我覺得不受尊重。」
「我現在不想談這個話題,我們可以聊聊別的。」
「很晚了,我需要休息,改天再聊吧。」
請記住:為自己劃定界線, 不要期待別人能領悟你的感受和需求 。
你自己的工作已經很滿了,就不要答應同事的請求;朋友看你念設計就想請你順手幫忙畫個圖,你不想要就直接拒絕。
這些事不在你的責任範圍,你做不到也沒有義務。無須感到內疚,因為每個人都必須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3. 不需要每件事都給出理由
我們常犯的毛病,就是覺得自己需要一個正當理由,才能理直氣壯地拒絕別人。其實你大可不必這麼做。
「週末要不要去看個電影?」
「我不喜歡看電影耶。」
「不喜歡?怎麼會?看電影有什麼不好?」
「沒什麼不好啊,但我就不喜歡。」
重點是不給對方質疑你的空間。請記得你必須把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放在第一位,不喜歡就是不喜歡,你不需要給出一個令人滿意的說法。你「不想要」、「不喜歡」這些已經足夠成為好理由了。
延伸閱讀
>> 我是誰?自己決定成為怎樣的人
>> 厚臉皮自戀?那些源自「為你好」的煩惱
>> 謹慎冒險者:讓每天的生活,都比昨天危險一點點
文章來源:ONE心理公眾號 / 編輯:Rena / 文章僅供學習交流使用
圖:Jonathan Singer, Rainier Ridao and Alejandro Alvarez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