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同理接納才是真安慰

心理|同理接納才是真安慰

接納不是為了止哭,而是一種深深的懂得,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先來看看以下的兩個場景:

【場景1】一個孩子的東西被人拿走了,孩子大哭,媽媽的反應:

  • 我知道你難過了,你的東西被隔壁小孩拿走了,你心裡很不舒服吧,好了好了,媽媽知道了,不要哭了,沒事的。
    (然後會做一些事情想讓孩子快點開心起來)
  • 你的東西被隔壁小王拿走了,你很生氣吧,如果是我的東西被人拿走了,我也是會很難過的,媽媽知道這種感受很不好,想哭就哭吧。
    (不做什麼,只是擁抱,或者無聲陪伴)
 【場景2】一個女生的貓咪丟了,她很傷心,男朋友的反應:

  • 「貓咪丟了,我知道你很難過,我也為你感到難受,不要哭了,貓咪會回來的,會好的。」
    (然後會做一些事情,讓女朋友心情好一些)
  • 「貓咪丟了,我知道你很難過,我也很難過,我以前也有隻小狗走丟了,那時候我吃不好睡不好,我特別能體會這種感受。」
    (不做什麼,只是擁抱,或者無聲陪伴)

如果你是場景裡那個正在難過的人,你的感受是什麼?

第1種反應是同情,是勸導第2種反應才是共情,是接納
兩種反應的區別在於:我是否能夠理解你的經歷,我是否能夠是允許你有情緒。

人們對另一個人的經歷感同身受時,通常能理解他為什麼這樣,於是就能夠接納他有這樣那樣的情緒。你可以在那個情緒裡面,我並不想著把你拉出來。你可以待在難過裡面,跟這種情緒相處一下,我陪你。

「 如果一個人在失去後,沒有經歷過哀傷,就會進入抑鬱。 」弗洛依德如是說。

哀傷不是病理狀態,因為哀傷是不會「讓人感到低自尊的」,如果能夠體驗哀傷,那麼過一段時間後,這個人會自己走出來。那些走不出來的,是沒有辦法哀傷,進入轉為自我攻擊了(對自己的批評責備否定)。

當一個人在哭的時候,不需要解釋為什麼要哭,因為這個人用眼淚代替語言在表達了,也許我們聽不懂,但是,我們可以允許她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哀傷,這就是陪伴,這樣子的陪伴,才是接納。

當一個人在哭的時候,另一個人鬥志激昂地喊口號,這是無能為力的陪伴。

他正處於哀傷當中,另一個人卻想盡各種辦法逗他振作起來,「別哭啊,明天會更好,別哭啊,人定勝天,別哭啊,不要難過」,這兩個人是處在不同狀態的,一個人覺得無力,另一個人覺得你應該要有力氣的。

這個時候問題就出現了,一個想當拯救者,另一個人變成了是有毛病的人。這就是無能為力的陪伴。

無能為力的陪伴,是很多人攜帶多年的陪伴模式,如果成長過程是被大人無能為力陪伴著的,後來就會變成無能為力的陪伴者。這種陪伴是帶著焦慮的,也就是說,你看到對方有情緒,你很焦慮不安,然後會失控,忍不住做一些阻止對方哀傷的行為。

我們很想要把這個哀傷的人拉出來,可是硬是要拉這個人出來的話,不但我們自己有挫敗感(我沒有能力幫助到他,我是一個沒有辦法的人),對方也有挫敗感(難過是不可以的,我又做不到馬上開心起來,那我是一個有毛病的人)。

所以,當對方在哭的時候,我們如果帶著焦慮,無論我們對他說出共情的話,那也是假的,因為我們是無法控制住自己的,我們所謂的「我理解你」,不過是為了要他不哭。

接納是我理解你的無力,同時我接受你現在是無力的,我不會去拉著你離開情緒,我是陪著你在情緒裡。

接納是一種涵容,是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的滋養。當一個人被這樣滋養過後,會體驗到愛的流動,會有修復哀傷的能力,會理解自己的情緒,會有能力走出哀傷。

回應是很難讓情況好轉的,而真正能讓事情變好的轉機是彼此的聯接。

另外,重要的是要學會自我接納,一個能接納自己的人,接納他人的能力是自然而然的

 

延伸閱讀
>> 關於「我習慣了」這句話
>> 用花園的緩慢節奏醫治憂鬱
>> 面對脆弱 表達真實自我
>> 今天你擁抱了嗎?淺析身體接觸的重要性

文章來源:心理公開課公眾號 / 編輯:Rena / 文章僅供學習交流使用
圖:Sam Manns, Eric Ward and Riccardo Annandale on Unsplash

54321
(0 votes. Average 0 of 5)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