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睡夠就好,減少憂鬱必須告別貪睡

心理|睡夠就好,減少憂鬱必須告別貪睡

現代社會中,憂鬱已經成為影響個體身心障礙的首要因素。

在過去的40多年,很多科學家都致力於探索有哪些因素可以增加或者降低憂鬱的風險。根據憂鬱認知理論,認知脆弱性(cognitive vulnerability)是導致憂鬱產生的重要風險因素。

認知脆弱性

是指個體在遭遇負面事件時,總是傾向於將負面事件的發生,歸咎於普遍和持久的原因,或者推斷負面事件將引發其他不良後果。

例如,某人失戀了,就變得非常自卑、自我否定,把失戀的原因歸咎於自己沒有足夠的能力和價值這種難以改變的東西;例如,某人被主管批評了,就開始擔憂主管是不是討厭他、想開除掉他。認知脆弱性,容易把一件事情想得更可怕。有研究發現,認知脆弱性較高的人有高度憂鬱病徵的風險,是認知脆弱性較低的人的7倍。

 

因此,過去的很多研究都希望改變個體的認知脆弱性,進而降低憂鬱。

例如,認知行為治療就是透過改變人的認知,來干預和治療治療的一種常用方法。但是也有很多研究發現,認知干預的效果其實一般般。甚至有研究者指出,對於大部分人來說,認知干預的效果微乎其微,其原因是,認知脆弱性強的人,他們對事情的解釋和推測一般都是偏負面的,而且這種消極的解釋和推測是不由自主的(會覺得下雨的時候不想讀書,而考試可能會考砸)。

如果要讓他們換一種方式來理解和推測這些事情(下雨正好可以去圖書館讀書,不能出去玩,考試更可能考好),便形成了固有的認知方式和新認知方式的衝突。這種衝突會消耗大量的認知資源,遺憾的是,高認知脆弱性的人恰好缺乏認知資源,相較於低認知脆弱性的人,他們更加不能集中注意力,有更差的認知靈活性。

 

 

於是,與其去改變一個人固有的認知風格本身,不如去改變認知脆弱性的發生效果。

一個人對一件事情的認識往往不是一成不變的。事實上,一開始對於事情的消極認知,並不是憂鬱的重要預測因素,關鍵在於接下來的時間裏,對這個事情是怎麽認識的,尤其是一個事情發生三天後當事人的狀態是憂鬱的重要預測因素。

那麽有哪些東西可以去加強/減弱一個人對某件事情的消極看法呢?也就是說,有什麽因素可以去影響認知脆弱性的效果呢?

聖母大學的Haeffel透過三個研究,考察了睡眠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而三個研究的結果支持作者的假設:對於高認知脆弱性的人來說,更少的睡眠能夠降低他們憂鬱的風險,貪睡反而會讓自己更加憂鬱。
(編按:欲知詳細研究內容,歡迎留言提出)

 

為什麽多睡反而會更加憂鬱呢?

研究者認為:

① 睡眠對於 人的認知過程至關重要,睡眠過程會不斷鞏固記憶中的訊息。

② 睡眠更加偏好 鞏固人的情緒信息,比如有研究發現,情緒事件的記憶與快速眼動睡眠的時間成正比。

③ 睡眠最偏好的是 處理消極的情緒信息,那些高認知脆弱性的個體,每天晚上睡眠都可能會進一步加強和鞏固自己的消極情緒訊息,睡眠越多,這種效果就越明顯。

值得說明的是,我們通常認為,睡得好是一件好事。

的確,研究也發現,良好的睡眠品質對於健康的心理功能非常重要。睡眠障礙往往與情緒障礙和多種形式的心理疾病(包括憂鬱)存在密切關係。

延伸閱讀
>> 睡前放鬆伸展 讓你更好眠

但任何事情都不是絕對的。

有研究者假設,對於那些遭受較大壓力的人來說,睡眠剝奪具有某種程度上的生物學適應意義。有時候,睡得不好可能是一件好事,失眠可能帶有一定的進化意義,少睡一點可能會讓我們更少形成和鞏固消極的認知,更少的睡眠或許可以帶來更加積極的情緒適應。

尤其是,對於那些本身就很敏感的人,或許可以試著少睡一點。

 

文章來源:心理學與生活公眾號 / 編輯:Rena / 文章僅供學習交流使用
圖:Erik-Jan Leusink, Alexander Mils, Dmitry Bayer, Sarah Diniz Outeiro and Tyler Lillico on Unsplash

54321
(0 votes. Average 0 of 5)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