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普遍的心理狀態,是每個人都有自我美化的偏見視角。
大部分人都曾經有過這種想法:
總覺得,理論上自己可以是一個遠比現在更優秀的人。應該已經讀過更多的書、更有效地利用過很多時間。因此一個常見的自我批評是「我不夠努力」。
或許人們真的普遍低估了「努力」這件事的難度…
「努力」是一種行動力
努力是一種行動力,它的本質,是由多種心理能力複合發揮作用所產生的一種結果。
既然它是一種結果,也就意味著我們每個人能夠達到的努力程度,在一個較短的時間內,是有局限,不是一個想一想就能提升的東西。
而行動力的關鍵是給自己形成「正向激勵」的良好循環,有行動力的表現可以被描述為以下5點:
1. 個體有能力成功發起一個行動。
從計劃到行動,是極為遙遠的一步,也是首先把人區分出了優秀程度的重要分界線。
2. 這種行動是目標導向的。
另一種情況是「感動自己的努力」。有案例是曾經在十多年的時間裡,每天廢寢忘食地抄寫習題的答案、以及大量聽課,但是不能接受自己做任何一道題目(因為無法接受下筆有錯)。在這種情況下,顯而易見他的學習遇到了極大困難。
行動力和感動自己的努力之間的區別,就是你的行動是否真的能夠讓你接近你的目標。
3. 個體的行動能夠堅定推進到原定行動的結束時點。
半途而廢也是一種極為常見的行動力不足。(所以有些人的GRE詞彙永遠停留在單詞abandon。)
4. 整個行動完成後,能夠較大程度實現最初設立的行動目標。
草草收尾,也不是有行動力的表現(並不是努力哦),
只有在行動的早期和晚期,都以同樣堅定的意志,貫徹著(至少是差距不大)的標準,才是有行動力的表現。
5. 在行動的過程中,個體有能力引導行動的方向,即時評估、修正。
行動力還涉及到效率的問題。我們認為個體為了達到目標,付出的行動越少,說明行動力越高。這就需要他們在過程中及時評估階段性結果,並及時作出修正。
行動力的4大影響因素
因素1:動機水平
動機是成就的關鍵因素,那些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很多時候只是因為在某些事上,保持了比其他人更持久和強烈的動機。
透過深度激發自己的動機,可在一定程度提升行動力。動機的提升,是形成自我激勵正向循環的一個啟動機。 如果你希望自己能夠長期擁有行動力,你需要找到內在-正向的動機——而這種動機的產生,也不是僅僅靠意願就可以的。(編按:關於動機的劃分,請點此)
因素2:自我代理水平
自我代理的感覺,指的是一個人,在多大程度上,感覺到自身就是行使各項功能的主體。一個人的自我代理感越強,越容易有挑戰感、價值感、成就感等——因為覺得自己是高度自主、自我支配的。
人們更容易在那些自主選擇的任務上產生成就感,如果是被迫接受的任務即便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人們也不容易感到價值感——因為這個選項本身可能不是自身價值體系裡很看重的。
因素3:目標導向行為的一系列相關技術
行動力還涉及到一系列技術。比如多線程管理、目標拆解與階段性評估,考慮到篇幅問題不予展開具體的方法。但如果行動的過程中,由於不擅長這些目標導向的行動技術,很容易會因為一下子投入之後看不到任何目標性結果的產出,耗竭動機,半途而廢。
因此人們如果想長期提升自己的行動力,或者說提高自己的努力水平,是應當有意識培養自己向著目標推進行動的能力的。複習怎麼組織開展?手上工作的優先級如何排序?不斷在實踐中摸索、學習、實踐,技術水平的提升(比如過程梳理地更順更合理)也會提高行動力。
因素4::形成對自身「正面激勵」的條件訓練
前面3個因素,都不是能夠各自單一地、對提升行動力發揮影響力的。最終,一個人能否在長時間裡擁有行動力,擁有不斷提升的行動力,跟「個人生活工作中有沒有形成一個關於行動力的正向循環」有著最重要的關聯。
👇動機水平,首先激發了一個人開啟一個挑戰。
👇他相信這個挑戰是他自身意志的選擇和結果。
👇他掌握了比較好的目標導向的行動技術。
👇他在這個挑戰中獲得了正面的回饋。
👇正面回饋堅定了自己的信心、也加強了他的動機。
👇下一次他會繼續選擇接受挑戰、甚至是更難的挑戰。
👇在選擇更難的挑戰時,他再次感受和加強了自己的自我代理感。
👇在執行這個更難的挑戰時,他進一步提升了自己的行動技術。
👇因此這個更難的任務帶來了更多的正面回饋。
這個循環的過程,本質就是一種「正面激勵」的條件訓練方式。
人們本質上和巴夫洛夫的狗一樣,我們可以用條件反射來激勵自己,增強自己的一些行為。當我們的行動給我們帶來了正面的反饋,我們就會去加強這種行為。
優秀的行動力,一定是長時間自我規訓的結果。
延伸閱讀
>> 跳脫「積極廢人」的框架吧
>> 越成功越焦慮的「冒充者」心態
>> 3種眺望職場新局的心態
文章來源:KnowYourself公眾號 / 編輯:Rena / 文章僅供學習交流使用
圖:Stephen Leonardi, Jakob Owens and Devin Avery on Unsplash